【中國建材報大家談】汪麗婷:巖棉制品正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發布時間:2021-07-23 點擊次數:1337

轉自:2021年5月10日中國建材報
編者按 4月 12日,河南某媒體刊發《大力發展綠色建材 為建筑穿上安全節能的“棉衣”——省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會財經預算工委副主任張玉民談在全省建筑工程中禁止使用巖棉保溫制品》一文。文中提及的“建議河南全省加快禁止巖棉保溫制品的使用”等觀點,引起絕熱節能行業高度關注。中國絕熱節能材料協會為此專門致信《中國建材報》社編輯部,表達了“禁用巖棉保溫制品”不可行的觀點?!吨袊ú膱蟆?月22日頭版頭條及下屬各新媒體平臺予以全文刊發,在行業內外引起了極大反響。相關專家、企業負責人紛紛來電來函,表達對此事的看法。為充分展現行業內專家及企業代表的意見和建議,本報從今天開始開設“禁用巖棉保溫制品是否可行大家談”專欄,旨在為保溫行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絕熱節能材料協會總工程師 汪麗婷《中國建材報》4月22日刊發的來信十分及時,對禁用巖棉保溫制品是否可行的討論非常必要。巖棉制品是以天然巖石,如玄武巖、輝綠巖、白云石等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熔化、纖維化處理、氈板成型和制品后加工而制成的人造無機纖維絕熱節能材料。我國巖(礦)棉工業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1958年,原北京水泥玻璃設計院與太原礦棉廠合作的第一家采用平吹技術試生產礦渣棉的工廠建成投產,證明我國有了礦棉保溫材料工業。1964年,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成立后,與太原礦棉廠進一步合作,開展的巖(礦)棉及其制品成型工藝技術及其裝備的研究,形成了以平網成型的工藝技術,奠定了國內礦棉的基本生產技術與裝備體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我國巖(礦)棉工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81年,北京新型建材廠從瑞典容格公司引進、由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承擔配套設計,年產16300噸大型巖(礦)棉生產線建成投產,并于1985年獲建材優秀工程設計獎,該生產線的引進建成帶動了我國巖(礦)棉工業的技術進步,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我國巖礦棉生產技術達到了先進水平,國內的巖(礦)棉類保溫材料工業體系已初具規模。隨后,巖棉制品生產在吸收國外巖(礦)棉板、巖(礦)棉保溫管殼、巖(礦)棉濕法吸聲板的先進技術基礎上,創造性研究開發了巖(礦)棉及其制品的新技術、新裝備,使我國巖(礦)棉生產技術跨上了新臺階,推動了我國絕熱節能隔音材料的發展。據統計,2008年巖(礦)棉的實際產量為102萬噸左右, 該時期因巖棉制品應用體系不完善,市場開發相對滯后等缺陷與不足,無法帶動產業的發展,使得大多數巖棉企業規模小,年產量基本上為1萬至2萬噸。同時行業內也存在著設備落后的小型作坊式巖棉廠,這類企業無法制造出優質的巖棉制品,只能依靠惡性價格競爭來爭奪低端市場,維持生存。而全國優質巖(礦)棉僅4家至5家企業能生產,年產量10萬噸左右,如:CSR、北新集團、上海新型建材礦棉廠、上海凡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這一時期我國巖(礦)棉材料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工業冷熱設備、窯爐、管道的隔熱保溫,如化工、石油、電力等行業用占70%;船用占10%;建筑用占20%。其中建筑、船舶用巖棉質量要求較高。國家“十一五”規劃期間,明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節能目標。而我國建筑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耗近30%,建筑節能從材料安裝之時起即可見到節能減排效果。我國建筑用保溫材料以有機材料為主,但由于有機材料本身特性、各項防火措施和管理措施、保溫材料不符合防火規定等問題,造成外墻外保溫火災事故,致使各地相應出臺建筑防火規范。特別是自2009年2月起,北京央視新址大樓、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沈陽皇朝萬鑫大廈等相繼發生的震驚全國的火災,對保溫材料行業帶來的沖擊前所未有。安全環保型外墻保溫材料是實現建筑物節能降耗和防災減災的關鍵。其中,巖棉制品憑借其優良的絕熱性能、防火性能、穩定性好等綜合優勢,成為A級不燃保溫材料的不二選擇,是公認的可靠、安全環保型外墻保溫材料。巖棉制品在建筑上的應用,進一步完善了建筑墻體節能管理體系。與此同時,行業率先制定出用于建筑外墻外保溫用巖棉產品的國家標準GB/T 25975-2010(該標準目前已修編發布GB/T 25975-2018版),此標準對接歐洲同類產品標準和系統認證指南,歐洲建筑上使用的巖棉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驗證。國內針對巖(礦)棉及制品的應用領域進行了嚴格分類,并制定相對應的國家產品標準。建筑對保溫材料耐久性有較高要求,巖棉因較好的化學穩定性被廣泛地應用在建筑中。礦渣棉因耐久性相對較差,主要應用于工業保溫。建筑外墻保溫禁用礦渣棉及制品,因此礦渣棉產品用作為吸聲板、溫度低于450℃的工業保溫氈、管殼、粒狀棉噴涂等絕熱節能材料;巖棉產品用作為工業用保溫板(氈)、管殼和建筑外墻、金屬圍護、隔斷、屋面、鋼結構主體等建筑用絕熱節能材料。應用在建筑市場的巖棉制品,其產品質量滿足建筑施工工法對巖棉的要求,此類巖棉不僅具有良好的綜合優勢,而且攻克了巖棉體積吸水率的問題,打破了人們對巖棉制品的傳統認識。乘著建筑節能大力推廣的東風,巖棉工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2008年至今,隨著巖棉市場需求的增大和建筑領域用量占比的大幅上升,巖棉制品的生產技術在先進標準的引領下,得到了快速、有序發展,單線規模從年產2萬噸提升到年產5萬噸,并實現巖棉產品質量更加穩定優質,耗能大幅降低的同時,生產環境更加友好,生產技術逐步由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巖棉市場的銷量截至2020年已達近380萬噸/年。符合低碳、節能、減排趨勢,巖棉保溫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使用,產生很好的節能效應。據統計,北京某節能小區采用巖棉外保溫情況表明,單位面積消耗標煤從15.59kg/m2降至4.55kg/m2,以1000m2面積計算,一年可節約11.04噸標煤,生產每噸巖棉大約所需400公斤標煤,按照不同的保溫厚度,可測算出生產材料所需的能源占節約能耗的比例,顯現出相當可觀的節能效果。同時,經過節能改造后的房屋,冬季采暖室內平均溫度從18℃提高至24℃,舒適度大幅提高,巖棉的隔音功能也保證了臨街居室的安靜環境。從全生命周期內原始能源的消耗來看,巖棉生產消耗為15至20(MJ/KG),遠低于EPS、XPS、酚醛泡沫、聚氨酯。隨著國家對建材的安全、環保、節能等方面要求越來越嚴,我國建筑節能率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建筑工業化概念推動著巖棉行業向部品化發展。建筑工業化概念是指采用大工業生產的方式建造工業和民用建筑。建筑業從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現場人工濕作業的生產方式,逐步過渡到以現代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機械化施工作業為特征、以工廠化生產制造為基礎的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全過程,是建筑生產方式的變革。伴隨建筑工業化的基本內容及發展方向,巖棉產品的生產技術趨向:巖棉產品部品化、構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裝配化。為適應建筑工業化的要求,巖棉企業必須認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如:巖棉產品與終端使用需求的對接不夠;產品部品化缺乏,缺乏終端使用系統不足等。努力發現問題,改進問題,實現轉型升級,走材料體系模塊化發展道路,完成從材料生產到結構體工廠化制造的轉型,從而確保建筑物安全可靠、節能環保、舒適美觀、方便快捷和整體品質的提升。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巖棉的社會認知度會進一步提升,只有通過技術改進、改變巖棉產品自身的不足,以市場的良性競爭,實現優勝劣汰。總之,隨著綠色建筑的不斷推進,巖棉及制品必定高質量發展,這是自然法則下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您感興趣的新聞